我县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

发布时间:2025-09-11 09:20:39 信息来源:定边融媒

  县委书记姬世平在第41个教师节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定不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始终把教育强县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奋力开创定边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9月10日,我县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县委书记姬世平参加会议并讲话,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俊飞,县长李胜元,县政协主席刘云霞,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党玉飞,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王惠茂,副县长高燕,县政协副主席李保林等县领导参加会议。李胜元主持会议。

  会上,姬世平为县教体系统颁发了2025年度教育质量提升奖;党玉飞宣读了中共定边县委、定边县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25年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及个人的决定》;高燕作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县教体局局长白昌盛作了专题发言;与会领导为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颁奖。姬世平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问候,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定边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社会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锚定“教育强县”目标,持续加大资源保障力度,累计新建学校15所,新增学位1.21万个;教育质量显著增强,“安吉游戏”教育模式影响广泛,高考成绩连年突破、屡创新高;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强化,教师绩效奖励等政策全面落实,教育工作者获得感、荣誉感显著提升;教育公平不断彰显,“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全面落地,“双减”工作扎实推进,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助学体系持续完善。

  会议强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用好用足政策资金资源,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全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努力走出定边特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要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实现幼有所育。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加快实施小班化教学,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一所达标的特殊教育学校,逐步缩小教育差距。要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形态,对接县域发展实际需求,扩大专业化服务,拓宽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道路。

  会议强调,要筑牢铸魂育人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凝聚育人共识。要建强教师队伍体系,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精准引进公费师范生、名校毕业生和“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要推进数字赋能体系,高标准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强化“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培训,探索AI赋能教学、大数据精准测评等应用。要创新教育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督导评估与风险防控,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要打造定边特色教育品牌体系,推进定边中学改造及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推广“安吉游戏”等改革经验,做强“少年军校”等校本特色,实现“一校一品”。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面向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等培训,为推动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教育优先,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上予以倾斜。要优化教师招聘管理、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审批与资源供给,协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各群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助学帮扶,支持学校建设与环境整治。广大教师要坚守初心,以教育家为榜样,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修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涵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笃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打造教育强县、建设“两区一中心”和“五个定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要求,全县上下要补齐教育基础短板,将教育全面融入“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两项创建”工作。要抢抓“县中振兴”机遇,提升定边中学软硬件水平,带动全县教育水平整体跃升。要深化改革促创新,聚焦新高考、新中考、新评价等新趋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教师交流轮岗,规范后勤服务和“校园餐”管理。要筑牢校园安全屏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良好生态。要建好队伍强管理,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弘扬教育家精神,严查师德失范行为。要多渠道引进培养紧缺学科、高水平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保障教师待遇,减轻非教学负担,激发队伍活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